【正能量】面對AI世代進逼仍可樂活自處 梁劉柔芬:別向青少年談權威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3/07/21 12:44

最後更新: 2023/07/24 13:25

分享:

分享:

梁劉柔芬出生於澳門,長於香港,其後到美國留學,在伊利諾大學電腦系學士畢業,回港後與老公一起創辦億萬牛仔褲王國、曾踏入立法會政治火綫。(圖片︰黃建輝攝)

人人都說面對AI世代,人類將被取代和淘汰,對此前立法會議員梁劉柔芬藉書展推出新書《輕風柔語》,為新生代和家長提供別開生面的正能量之道,她說:「這種正能量就能影響身邊的人,包括自己的小朋友,而抱著和保持這種心態,就連內分泌都會變。」今年77歲仍精神奕奕、思路清晰的梁劉柔芬如是說。

首先,懶理AI是否步步進逼,梁劉柔芬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其功課要完成,課題大概是回答自己這生是否活得開心。

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?若覺得躺平是開心的話,可以繼續,但問題是否可保持這開心到尾呢?這才是關鍵,所以要plan to the future。我以前會push細路,現在我學精了,在新書中除了提出不比較、不計較的心態,也要在身處AI世代的我們,懂得如何自處樂活之道呢!」

面對青少年 別談權威

談梁劉柔芬新書,實情並非這位立法會前議員的首本著作。「其實之前我出過一本糅合中式烹飪方法的幼兒健康食譜《第一口滋味》(My first Bite),出了3版,有中英文版,至今賣7、8千本。」

但是,嚴格來說,這又是她第一本屬於以她自己的角度作出發點的著作,由籌備到出版,共花了5年時間,而她取名《輕風柔語》,還為副題加上「63個啟迪青少年的小故事」作點睛,立竿見影之心,顯而易見。

「我的名字中有柔字,說話斯文,輕輕的,帶點不太用力的方式,想啟迪青少年做人處事,和人情世故之道。而我一直都隨緣,收筆時剛好是63個故事,並沒有其他之意。」

「有好友看過,說有些文章帶點批判性,好像不太好,細想下我又重寫好幾次。畢竟現在面對青少年,我們還能說權威嗎?他們不把我們掉落垃圾站,已經當我是成功了,所以要用『說服方式』。」

大抵,懂她作風的人,也明白這本著作是希望以富趣味性、深入淺出和發人深省的故事,循循引導家長或青少年如何在這個時代自處。

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,曾跟她說:「苦的甜的,每人可承受的分量,上天早有定數,是注定了的。年輕時,享盡了甜的分量;老來,剩下的只有苦。」(圖片︰受訪者提供)

「如何將每一分鐘要面對的困難,轉化成有點花款、有點人情味、又或自我感覺良好的動力,令方法更添創意性。」

畢竟我們身處的世代,是要面對AI步步進逼,難怪她提到一本《The Age of AI: And Our Human Future》(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),這本著作由 3位重量級人物,包括美國前國務卿、Google前行政總裁和MIT首任計算學院院長於2021年聯手寫成。

「其中一位是基辛格(Henry Kissinger),他今年已100歲,他跟兩位合寫這本書,是有鑑world order(世界秩序)正在重組和大改變——我們預視到AI會超越人類,那麼我們和下一代又如何自處?寄望新一代最低限度要擁有和提高2種能力——洞察變動和應變的能力,畢竟我們不能避免有人利用新科技來做壞事。」

新書也提到從政前與已故港督尤德爵士在慈善活動上碰面。(圖片︰受訪者提供)

要教導新一代,就由小時候開始入手,這些年來,她從自己和身邊友人的繁多個案中,總算領略了一點「硬道理」來。「在小孩牙牙學語時,父母也要學sign language跟他們講道理,直接表達所要求的事情,如想孩子別做cry baby,說話時別太隱晦或帶恐嚇性,始終孩子長大得很快,終要面對現實社會,怎會有甚麼鬼怪呢?」

而孩子踏入青少年時,除了反叛,也有一個她以前也不懂的「蝴蝶進入蛹期」的階段。「有次我叫孫仔的表哥照顧他,被表哥罵了一頓!他叫我別做這種核突動作,青少年需要一個自己grow up的階段,如果像金叵羅抱得太實,到要自己面對困難時,就會好快輕易放棄。」而她也把這段經歷寫在書本,大概是在這「羽化」過程中,並非不「觸碰」他,而是當半個大人看待和善誘。

毋須緊隨 父母的步伐  

對梁劉柔芬而言,每個人的目標可以不同,父母在不同階段毋須呵護備至,而父母最重要的角色,是推動子女有求知慾、創作性和跌倒站起來的能力。

「懶惰的人明天都可以好醒,但最重要肯踏出第一步!」

早於1997年,她已牽頭成立青年企業家發展局,通過培育年輕人的企業精神,鼓勵他們敢創敢闖,來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。廿多年過後,作為創辦人兼主席的她也與時並進,再分享多一些新的心得。

她與有「磁力共振之父」之稱,跟已故Professor Lauterbur(他同時也是伊利諾大學教授)的亦師亦友關係。(圖片︰受訪者提供)

「要學懂一天當3天用!舉例放工回家在車上,試試閤上雙眼回首這天學會甚麼新事,如發現某人的騙人技倆很厲害,下次要學懂如何避之則吉;臨睡前思考明天要處理的事情,開會的話席上有哪些人?用甚麼方法給老闆最好提議等等;一早返工抖擻精神,想想過去『自瘀』的事情來提醒自己,反覆思量自有進步。」

由青少年轉身成踏入社會做事的成人,總要學着自己長大,是以即使她曾有十多年的從政經驗,她都不寄望兒女跟隨自己的步伐。

「應該這樣說,不覺得任何人需要跟隨我的步伐去行,就算我自己意願幾想也罷。正如她(女兒)行到哪裏,經過的路口,都不是我十年前的,他們屬於另一個時代,要看性質適不適合。更何況誕下他們,不等於代表要延續我的性質和期望,因為我,而要逼他做multi-billionaire或哈佛專才!」

這問題令她想起很多年前,舉行過一些協助香港父母去認識外國中學的活動,席間有很多父母劈頭第一句便問:「這家學校有幾多學生入到哈佛或史丹福?」她煞有介事,以問題回答問題:「請問在座又有幾多位父母入過以上的大學呢?」

「我不贊同父母有一種『望子女繼承父母其實未必能達到的目標』思想,學校不是變龍變鳳的地方,子女行第一步行出香港,是學懂國際視野的基本功,不是入到名校,父母可完全忘記自己教導子女的責任呢!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俗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,她深信且時移世易,網上也一樣可找到,只因資訊仍然相當重要。「即使到我這個年紀,也要知道俄烏戰爭去到哪個階段,未必知得很清楚,但也要留意;左右兩邊新聞都要聽,那就懂得中間如何落墨。在知的過程中,豐富了自己視野,總好過理會明星八卦。以一反三的話,做人都會活好多。」

最後,筆者問有甚麼寄語給復常後的港人,她回答:「對自己要有信心,若自己選擇這條路,要以堅毅之心繼續走。當然,最緊要出發點一定要為社會好,自自然然連上天都會幫你行下去。若只為個人賺錢的,對不起,未必會有人幫你,這就是大道理。而我們在香港,真的身處福中,就要懂得珍惜!」

記者︰黃鑑江